晴天.情牽.情戲 一五.一十 上一 – 印洲塘

【十五載、十五景、十五情】系列乃筆者情深剖白香港郊野的點滴情懷,山友讀者的反應大概不錯。當然,香港大自然的勝景又豈止十五處? 回顧以往美好的行程,以及向山友讀者繼續分享香港山海美。筆者有見及此,特意在【十五載、十五景、十五情】後”添食”,新開一個名為【晴天.情牽.情戲 一五.一十】的系列,再次分享之前未介紹過的人、景、情故事,好讓大家陶醉於大自然山水之中。

印洲

印洲

心水清的山友,都會有一個疑問;在”十五篇”中,香港世界地質公園中,二園八景的介紹好像遺漏了一個角色很重要的景區。不錯;那就是印洲塘了。”十五篇”篇幅問題放不下如斯重量級的景點,當然要放在新系列的頭炮吧!

恬靜的印洲塘

恬靜的印洲塘

“綠色山島與碧海相扣 完美細緻的邂逅”…印洲塘是2006年香港十大自然膀景之入圍景點之一。印洲塘之美,很早已有行山前輩比喻:”上有蘇杭 下有印塘。”印洲塘位處新界的東北,因位置偏遠,遠離香港核心市區或新市鎮,又因前往頗不便,使這帶海岸能保持最原始之美。遠古侏羅紀恐龍年代,圍繞印洲塘都是火山群,故在黃竹角海以北的島嶼,均是大帽山組、西流江組以及娥眉洲組的火山凝灰岩為主。因火山活動頻繁,同時亦引起相關的地殼變動進行,印洲塘以西的吊燈籠山峰一帶的地貌是由逆斷裂而成的。火山活動止於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左右,現在印洲塘的位置,一直是河谷地形,被靜止下來的火山包圍,形成多重山峰屏障。直至八千至六千年前期間,海水水平線上升及後來的調整,水面調至現今水平,原本河谷的盆地被海水淹浸,而原本的山峰則與陸地分離形成了島嶼,山與山之間的狹窄山谷位被淹沒了後則形成了紅石門、橫門及直門等水道。

紅石門漆樹環

紅石門漆樹環

印洲塘被多個島嶼包圍住,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避風塘”。當你坐船由赤門海峽轉入黃竹角海,再駛入紅石門後,便能親身感受印洲塘那份波平如鏡的恬靜。如斯自然美的綠水青山,就連英治時期的香港政府也知曉,英女皇在1975年訪港時,政府刻意安排女皇乘坐御用豪華客船慕蓮夫人號前往印洲塘水域,用作海上行宮! 可見印洲塘的自然風韻,也能深深印在英皇室成員的心中。而早於1925-30年間,即第17任港督金文泰爵士在位期間,金督伉儷經常前往印洲塘一帶露營,更愛在往灣洲的東灣游泳,因此有漁民把東灣稱作”督爺灣”,以作尊敬的紀念。

往灣洲東灣

往灣洲東灣

印洲塘一帶自然風貌恬靜純樸,景色如詩似畫,置身其中,確實有洗滌鬧市繁囂的大能。有見及此,印洲塘的島嶼如往灣洲、娥眉洲、吉澳等同時與東平洲、赤洲於1979年一併劃入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份),以郊野公園條例保護。直至1996年,政府刊憲把印洲塘兩個海域;即南面由紅石門以北、往灣洲以西及船灣郊野公園以東的三椏涌、三椏村一帶;和荔枝窩對出劃入印洲塘海岸公園範圍。海岸公園法例很嚴格;包括嚴禁無牌捕魚、污染海水、干預海岸自然生態等行為,違者一律可被法庭判處監禁等刑罰。時至2009年11月,印洲塘進一步躋身香港國家地質公園二園八區的其中一景區。而2011年9月,更同時榮升為世界地質公園呢。角色之矝貴顯赫,正是筆者踄足大自然的目標 – “紮根香港 衝出亞洲 放眼世界”。

如日方中的印洲塘

如日方中的印洲塘

要暢遊印洲塘,多以船隻作為交通工具前往。一般海上路線為從馬料水登上遊覽船,經過吐露港、赤門海峽、黃竹角海,穿越狹窄但風光如畫的紅石門漆樹環,便進入印洲塘了,船程大約一小時半左右,根據筆者的經驗,赤門海峽的風浪較西貢海線的細,所以暈船浪的風險沒西貢般高。暢遊印洲塘的最佳路線,就是在吉澳登島,細味吉澳純樸鄉情,深深感受那客家漁村風土人情,欣賞天后廟、連理枝等。在島上的大街鄉村式酒家享用豐富海鮮午餐。下午轉遊鴨洲,考察那奇特的鴨眼洞海蝕拱。回程經吉澳東北角的雞公頭、觀賞那嶙峋崢嶸的海蝕崖地貌,穿越橫門、細味右方澳背塘的”塘中之塘”之自然情懷。再在直門離開印洲塘。同時不要忘記穿越直門後眺望右方的督爺灣風姿,那是印洲塘地區的名灘。往後船程駛回赤門海峽後由原路返回吐露港,那便是印洲塘海上之旅基本操作。

吉澳廣場

吉澳廣場

吉澳漁村一隅

吉澳漁村一隅

1a) 吉澳
吉澳;又或稱吉澳洲。英文名Crooked Island,亦即是彎彎曲曲的意思,英國人改的名非常切合該地之實際環境。一點不錯,吉澳全島面積只有2.35平方公里大,可是島嶼形狀似英文字母”z”的反轉版,因此海岸線特長。據資深的行山前輩曾經講過,如要進行綑邊活動全走吉澳海岸線,起碼要花上三整天才可完全走畢,而且加上東部海岸無遮無擋,經常受東風巨浪直接拍打,因而風化侵蝕極之嚴重,所以危崖處處,綑遊者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及自身能力與經驗才試。吉澳的屋脊是島北端的雞公嶺,山高122米。而東北角的雞公嶺,正是雞公嶺的伸延山咀岬角末端。而吉澳的次高點在島的西南端的黃幌山,山高120米,只輸雞公嶺一個”馬鼻”。相傳印洲地區有”六寶”;分別為紙、筆、墨硯、筆架、玉壐及皇帝出巡羅傘,亦即是波平如鏡的海面、吉澳西南端的沙咀、似硯的執毛洲石排、筆架洲、印洲以及黃幌山。不過真的佩服前人豐富的想像力。地質公園推行科普教育的方法,就是要用淺顯易明的比喻,所以地質公園的主題曲。《近在咫尺》其中一句”像文房的筆硯”…出處就是印洲塘的寶了。筆者首次踏足印洲塘地區,已是1998年春末夏初,考完公開考試的歲月了。那次與阿媽及家姐參加了一個渡輪公司開辦的本地外島團,那是廉價團,不過還記得導賞員頗專業的。那次行程造訪了吉澳及塔門,當天是落雨打水戰的。往後日子,因為自己心醉郊野活動,故多了機會前來吉澳。2005年時,筆者就跟隨一隊行山隊攀上雞公嶺之巔和澳背塘海濱,那時澳背塘仍有木搭的棧道通往廢置漁排及其他養殖設施。可是往後的日子,已聽聞那些木搭工事已全崩塌了,可惜。而2011年吉澳安龍清醮前後,筆者亦有份代表旅聯作為義務工作人員帶領週年旅行。至於最重份量一次,是2013年9月之時,筆者那時仍是山野倩映的總團長,因拍檔Eva很想自組一次印洲塘海上之旅,有見及此,筆者發出一個帖子,謂如果有100likes,便啟動籌辦活動機制,結果居然達標! 那次旅程全部自家安排,包括租街渡船、預約酒家午膳、行程策劃甚至購買抽獎禮物……該次確實令筆者取得非常寶貴的經驗。在益民酒家享用豐富海鮮午膳期間,筆者用筷子夾鮮魚給摯愛享用時,不慎失手把魚掉在她褲子上。幸好她沒”龍顏大怒”,筆者方避過”兜巴星”一劫呢。那次行程都有帶行友們登上高地頂,飽灠吉澳北岸自然風貌。而筆者在高地頂向雞公嶺影的一張相,不久被保衛郊野公園行動徵用了。原來戰友們把相變為一份承諾書,邀請郊野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鄧竟成 (前警務處長) 簽名,承諾盡他一切辦法在任內誓保郊野公園不被開發,而鄧先生亦很大方簽署了。要那麼高級的前官員在小弟的相片上簽名,筆者真受寵若驚。但可印證一個這麼莊嚴的承諾,筆者又深感意義深遠呢。

吉澳高地頂眺望雞公嶺

吉澳高地頂眺望雞公嶺

"Sorry sir"在筆者的相片承諾書承諾作為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任內會盡力保衛郊野公園不被發展破壞

“Sorry sir”在筆者的相片承諾書承諾作為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任內會盡力保衛郊野公園不被發展破壞

吉澳益民酒家

吉澳益民酒家

吉澳特產 - 墨魚丸

吉澳特產 – 墨魚丸

吉澳的傳統客家茶果美點

吉澳的傳統客家茶果美點

來到吉澳,當然要品嚐一下地道的客家茶果、糯米糍和購買曬乾了的蝦乾等作手信。而拜訪吉澳天后廟,不妨順道參觀下一百多年由兩個英國人互相對畫的”鬼佬門神”,一看時必會發出會心微笑。

吉澳天后廟內的洋人門神

吉澳天后廟內的洋人門神

吉澳安龍清醮 2011.10.2

吉澳安龍清醮 2011.10.2

吉澳安龍清醮

吉澳安龍清醮

1b) 鴨洲
鴨洲英文名Robinson Island。鴨洲的中文由來,大概因由島的北部海域望向岸邊,就如看見鴨頭俯伏在吉澳海上,而鴨洲就如一隻肥鴨,與旁邊的細鴨洲和鴨蛋一同碧波暢游,自由自在。鴨洲鴨眼洞一帶、鴨蛋、印洲和筆架洲於2011年1月1日被劃作”印洲塘特別地區”範圍,以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條例去保護地質公園內的獨特地質地貌遺址。鴨洲是一個細小的島嶼,全島最高點只有28米,有漁民聚居,沒有食肆酒家,只有村民偶爾售賣冰凍啤酒汽水。島上最著名的景點為北端的鴨眼洞,此為一個巨型海蝕拱,可一次容納數十人之多。鴨洲地質為沉積岩的角礫岩,此等岩石是沉積岩中顆粒最粗大的。遠古的火山碎屑,經由對岸深圳梧桐山噴發出來,再散落大鵬灣內海濱一帶。後來此處有地層變動,火山碎屑經高溫洗禮,以及多重膠結活動進行下,形成鴨洲上的角礫岩。而鴨洲的岩石呈現赤紅色,跟赤洲一樣曾受高溫環境下形成。跟西貢不同,東北的海蝕拱因受沉積地貌岩石走向關係影響,所以鴨眼洞是橫向伸延的。

海上肥鴨

海上肥鴨

角礫岩沉積地貌

角礫岩沉積地貌

鴨眼洞

鴨眼洞

鴨洲

鴨洲

海上觀鴨洲鴨眼洞

海上觀鴨洲鴨眼洞

鴨洲一隅

鴨洲一隅

1c) 往灣洲

往灣洲英文名Double Island。在地圖上看往灣洲就好似一粒腰果,兩端粗大而中間位置狹窄。往灣洲主體岩石與吉澳、娥眉洲相似,大都是大帽山組及娥眉洲組火山凝灰岩。而西南端的往灣西頂一隅,則是晚白堊紀約七千萬年前的頗年輕沉積岩,與鴨洲相約。往灣洲上有一建築物,是外展訓練學校的海上訓練基地。筆者首次踏足往灣洲,是2004年之事了。那是考取生態導賞證書後之事了。是次行程作為副導賞大使,”睇頭睇尾”,協助遊人登上136米的往灣西頂之巔,再串遊紅石門。而2007年終,筆者有幸跟隨友晟之友登上往灣洲屋脊往灣北頂154米之極,飽灠”灣灣相連”的殿堂級自然地貌景觀。

往灣洲彎彎相連

往灣洲彎彎相連

往灣洲外展學校

往灣洲外展學校

往灣西頂下眺紅石門

往灣西頂下眺紅石門

往灣西頂下望

往灣西頂下望

筆者在往灣北頂 - 2007.12.25

筆者在往灣北頂 – 2007.12.25

筆者在往灣西頂2004.4.4

筆者在往灣西頂2004.4.4

往灣洲東灣後的東灣坑

往灣洲東灣後的東灣坑

1d) 娥眉洲
娥眉洲英文Crescent Island。顧名思義,娥眉洲的形狀就如一彎新月,又或者似一個”v”字。筆者首次踏足此島,與登遊往灣北頂同日進行。當日跟隨大隊登上娥眉洲139米紅花嶺之巔。能夠在這些平時難得一登的小島遠足,感覺異常興奮。筆者第二次踏足娥眉洲是2011年7月31日之事了。那次是跟隨友晟之友串遊印洲、白沙洲。末點是娥眉灣暢泳。筆者不諳泳術,都是在淺水區浸泡消暑而已。炎炎夏日,享受那清澈碧綠的海水,真的悶熱全消。當天發生了一件奇妙的”襲擊”事件,筆者浸在淺海處,在清澈的海水中看見有兩條色彩鮮艷的小丑魚游來。初時還奇怪為何牠們會”咁乖”游來”迎賓”。後來才知道入侵了牠們的地頭,筆者被牠們啄了很多下,最終怕了牠們移師別處。後來聽罷其他山友在同日都有相同遭遇,甚至被小丑魚啄到皮膚破損出血! 所以日後必須注意為”保家眷”的動物們。

澳背塘

澳背塘

娥眉洲望直門

娥眉洲望直門

1e) 白沙洲
白沙洲英文Round Island。單看英文名字,大概估到此小島應該是”圓轆轆”之形狀。舊時漁民都稱這小島為”豬頭洲”,原因有待考究。如豬頭形狀似圓轆轆,那麼英文名與土名真的互相輝映那原意了。白沙洲島上地質地貌與赤洲類同,都是沉積砂岩,只是那些砂岩較深灰,並非赤紅色。白沙洲島上著名地標有圓桌石等。因坊間較少開團造訪豬頭洲,如能登島一遊,實屬難能可貴的珍貴經驗,只可是白沙洲並非郊野公園範圍內。

白沙洲對出景致優美

白沙洲對出景致優美

白沙洲

白沙洲

白沙洲

白沙洲

白沙洲圓桌石 2011.7.31

白沙洲圓桌石 2011.7.31

1f) 印洲
很清晰,印洲就是皇帝的印章,是印塘六寶之一。印洲塘一名;亦是出自印洲。根據定義,印洲如沒有島上隆起的高位,只有海蝕平台一片,那便是一個石排。因此印洲仍是一個海島。筆者有幸於2011年冬夏先後登上印洲造訪,登上印洲約十多米高之巔,此情此景,傲視印洲塘,別有獨特海岸探索風情。

印洲

印洲

海上眺印洲

海上眺印洲

印洲上的大白鷺

印洲上的大白鷺

筆者在印洲 - 2011.7.31

筆者在印洲 – 2011.7.31

1g) 虎王洲
此小島完全被印洲塘海岸公園 (南)海域完全覆蓋。虎王洲位置於西流江正南端對出,跟一眾印洲塘小島相比,虎王洲顯赫的景點欠奉。如要登遊只是抱着”到此一遊”心態便可。如要綑遊,理應一小時便可完成。

虎王洲

虎王洲

虎王洲一隅

虎王洲一隅

1f) 西流江
西流江古稱”犀牛流崗”,是一個很古樸典雅的名字。一般前往西流江,可由三椏村綑邊前往,但需要注意潮漲之危險,而濕滑的岩岸,亦會有跣倒受傷危險。資深行友可考慮從三椏村登上牛屎湖山141米之巔,經牛屎湖灣海邊小徑前往,唯路徑人跡罕至,部份路段甚至雜草蔓生,難度相應提升。比較容易通達的方法,就是乘船前往。西流江有小型駁艇用的渡頭。西流江是仍有民居的小漁村,漁民的居住情況簡樸,他們的居住條件甚至有些像第三世界般,很難相信香港境內仍有如此簡陋的村莊。西流江一帶屬西流江組的火山凝灰岩,在西流江的淺灘,不難發現漣漪狀的流水造成的流體痕跡,此等珍貴的海岸凝灰岩,就像西南大嶼山白角找到的非常相似。西流江的古典簡樸,值得一遊。

西流崗

西流江

西流江

西流江

西流江

西流江

西流崗海邊凝灰岩

西流江海邊凝灰岩

1i) 紅石門
紅石門是一重狹窄水道,也是一條廢村,紅石門一帶岩石呈赤紅色,形成年代與赤洲東及鴨洲相若,也是經高溫環境形成的赤紅色含大量鐵質的砂岩。紅石門廢村仍保存了先民留下來的儲水池。在岸邊,也見到以前漁民留下來的基圍、堤圍等漁業設施,跟西流江一樣,經陸路前往紅石門頗艱辛,一是由三椏涌經馬尿河的下路,又或者由上路的船灣淡水湖郊遊徑C2611觀音峒後的紅石門坳前往,唯注意在叢林迷失的風險。都是一句,用船隻探遊紅石門,較採用陸路為上策。

紅石門岩石

紅石門岩石

紅石門儲水池

紅石門儲水池

Leave a comment